找到相关内容423篇,用时17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创巴仁波切著:自由的迷思(2)

    发生。依经典中所述,发菩萨愿与行菩萨道是证悟菩提或“根本”(basic intelli-gence)之行。证悟涉及更清晰地看到自身的迷惑,我们几乎无法面对看见自己隐藏的希望与恐惧、自己的轻浮与偏执时...因此他也不是个敌人。他只是走向我的一个人,我根本不必预先论断他。”这就是所谓的“正见”。  八正道的第二项是“正思”(right intention,又作正思惟、正志、正欲)。一般的意向(...

    创巴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3946509.html
  • 智敏上师书信初集(1)

    ,需充分了解多欲之患,不但随业受苦,修行也上不了路,“淫障根本”,纵勤苦修行而不生智,佛教福智二足,不能缺一,欲了生死,成佛道,犹必须有空性智慧,如自己生不了定解,等于自己甘心受轮回苦,不愿出离,也...体系,得一清晰之概念矣。  学习后,居士将知道,学佛也宜一门深入。显教八宗,密教红白花黄,各有其体系及修持方法,不宜参杂。尤其密法依止根本上师以后,一切依师教导而学,不再三心二意,此实灭我执、快速成就...

    智敏上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5246536.html
  • 《起信论》与禅宗思想

    心外有法。二是 “不断相应染”,指分别法执,相继生起不断。三是“分别相应染”,指能分别世间、出世间诸法染净之。四是“现色不相应染”,指依根本无明而熏动净心,以示现境界色相,犹如明镜能示现诸色相。五...,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相故。” 《起信论》因为“烦恼碍”依止“根本业不相应染”染心、“能见心不相应染”能见、“现色不相应染”能现和三相应染心,妄取境界而有能所对待差别,与真如平等根本无能所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546913.html
  • 金刚经之研究(2)

    原始佛教思想而言,无非是将“无我”与“缘起”的理论熔于一炉。得说是佛教思想体系之所归及其出发点。于此暗示了佛教的根本认识,必须超越普通的分别,所以说:“甲则非甲,是名为甲”。这与西洋论理学所谓的“自同...”,但‘金刚经’则说:“甲即非甲,是名甲”。本经的作者为何要采用“即非、即名”的论理形式?这是值得吟味的问题。要知,欲表现佛教的根本,则必须透过一番功夫,始有可能。佛教所谓的认识,就是要超越主客一体...

    杨白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1847462.html
  • 瑜伽行派概说(2)

    虚妄分别及“出世心虽未生时,已能对治诸烦恼缠,已能对治诸险恶趣,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朽坏对治,又能随顺逢事一切诸佛菩萨……”,如《摄大乘论》所说。见道后,由证真如之根本无分别,引生后得无分别,彼对治力...转依,在于能对治之无分别智生起。由三种无分别,即加行无分别根本无分别及后得无分别,对治所对治虚妄分别。谓无分别智转起时,虚妄分别即不转起,而得伏除。对治日久,则虚妄分别之种子就可灭尽,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5147870.html
  • 宗门三关直指(下)

    法界,无相可见,而无量妙用,自然出现,行者唯觉性海汪洋,贯彻十方,无时或已,根身和尘身全都泯灭,一机之来,灵光一闪即自明了,是谓“的的见性”。能证五大之性者,为(包括五根本)禅宗称“以智证性”...”赵州曰:“悔不更与两踏。”  道吾宗智禅师,离药山见南泉。泉问:“遮黎名什么?”师曰:“名宗智”。泉曰:“不到处作么生‘宗’”。宗智曰:“切忌道着”(落意识)泉曰:“灼然,道着即头角生。”(落意识...

    唐普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2747943.html
  • 《中边分别论》“真实品”的三性思想之探讨

    三性的涵义:“遍计所执性”是那些透过名言(字词、句子等)来加以安立的东西;“依他起性”则是那些透过主要条件(因)与次要条件(缘)之他力所生起的诸法者;“圆成实性”则是根本无分别所亲行者且作为其认识...现象界之存在而是本体之存在或“法性”之存在——亦即“空性”。若以现代术语来说,就是超越主客对立的纯粹意识,亦即“真如”与“根本”的泯然为一。由上可知,安慧的注释“圆成实性”时,与《大乘庄严经论》的看法...

    曹志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447986.html
  • 法海本《坛经》的美学意蕴

    根本、究竟、无上之觉慧。不同佛教宗派往往都倡言般若,而涵义有别。佛典有所谓“共般若”、“不共般若”之分与“世间般若”、“出世间般若”之异。龙树《大智度论》卷一○○:“般若有两种:一者共声闻说,二者...“权智”。[1] 尽管如此,佛教般若说的根本旨要仅在“性空”二字。其远绪为印度原始佛教的“诸法无常,诸行无我,因缘而起”说。万法因缘而生,念念无住,故无自性(无质的规定性),故曰“性空。”《...

    王振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4148862.html
  • 怎样突破凡圣关

     弁言  佛是自觉觉他、觉行圆满的大圣。发菩提心者,志在成佛,也就是要超凡入圣。依佛所说法,精勤修学,修根本而证真如理者,即登地而步入菩萨的阶位,从而进入修道位。其中诸地境界,虽有深浅差异,但均已...所谓唯识无境者,《辩中边论》颂云:“识生变似义,有情,我及了,此境实非也,境无故识无。”此颂显示境由识变,而能变境之识有三:一是第八“阿赖耶识”,亦即根本识,二是第七,“末耶识,”三是“眼、耳、鼻、舌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0049596.html
  • 曹溪唐禅如何运用揉合大乘经教

    的目的应该还是为了说法性真能生起作用,而不是为说彼此的依存关系吧。惠能的“自性”借“思量”而“起用”的论理,与曹溪祖师说“起用”的本意还是比较接近的。另外,就大乘唯识教理言之,悟入无分别的根本后,还...唯识性?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,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故。”印顺法师解释是:“由此根本无分别以后所得的后得……,这后得,称为‘种种相识’,因为能通达能分别及所分别的诸相,都以识为自性的。”“出世止观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3350099.html